吉祥物设计 这一届诺贝尔得主有多“拽”? 前几天,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卡洛琳·贝尔托齐(CarolynBertozzi)火爆全网。 拿完诺奖第一天上班,她一路欢呼,疯狂自拍,全体同事学生夹道欢迎。 别人得奖,那得做演讲,开大会。 她是脱外套,开香槟,来,我给大伙炫一个。 潇洒! 别的得主,多是专家恭喜,学者齐赞。 她不一样,是摇滚界大佬硬核恭贺: “我老妹,当年哈佛乐队最强键盘手,现在是诺贝尔得主!” 人们方惊觉,这姐的人生,爽文都不敢这样写。 简单概括,就一句话: “我老爸不给我学音乐,没办法,我就拿了个诺贝尔。” 1966年,卡洛琳生于学术之家。 老爸是麻省理工物理学家,老妈是波士顿大学毕业的法语学者。 一家三姐妹,老姐是加州大学数学教授,老妹是著名职业治疗师。 从小,老师问“你的理想是什么”,别的小孩说老板、演员、设计师,三姐妹齐声回答: “核物理学家。” 老爸科研繁重,就只能天天带三姐妹逛麻省理工图书馆,年年蹭麻省理工的夏令营。 那个年代,很多人还在鼓吹女性读书无用,老妈却时刻叮嘱三姐妹: “女孩们,你得拼了命读书,你要看到更大的世界,要攻下博士学位,拥有自己的事业。” “永远独立,永远自由!” 这句话,如同风中猎猎战旗,教三姐妹奋勇前行。 然而,老姐专攻数学,妹妹偏爱心理,夹在中间的卡洛琳,有点迷。 踢足球,她能踢成全县明星,读高中,她一不小心就考上哈佛。 文武双全,她还是个摇滚少女,选专业时,就想叛逆一次—— 填个“音乐”? 亲爹给她举了个例子: “你看你那表哥,学音乐穷得叮当响,最后还得去银行打工交房租。” 卡洛琳一听,靓女不立危墙之下,还挺喜欢生物的,那就读医吧。 可大一下学期,人生巨变。 在那节有机化学课上,卡洛琳醍醐灌顶:“这才是我的菜,多么美丽的三维分子结构啊!” 二话不说,卡洛琳转专业,人也变了。 同学都约她去蹦迪喝酒,她都借口拒绝,跑去图书馆和化学书通宵约会。 然而,她可不是书呆子。 恰恰相反,她和学霸们组建了一个摇滚乐队,名字够拽:厌学。 不玩则已,1986年,厌学乐队大杀四方,赢下了常春藤联盟乐队之战。 后来贝斯手汤姆·莫雷洛飞升摇滚巨星,《黑客帝国》的主题曲就是他写的。 卡洛琳感叹:“瞧瞧人家那音乐才华,幸好我选了搞科研。” 但这条路,更难。 哈佛从大一就鼓励本科生找实习,卡洛琳便拼命找化学实验室。 第一年,人家满员了,把她分到眼科医院打杂,工作是复印文件。 第二年,她参加了有机化学的研究生课程,让研究生师兄姐托关系找实习,到暑假,又黄了。 卡洛琳都想摆烂了:“成为一名有机化学家不是一个好主意。” 此时,一位乔·格拉博夫斯基化学教授找到她:“想不想来我实验室过个暑假啊?” 说实话,不太想。 这个教授手下就一个研究生,科研前景一片迷茫,但卡洛琳心想: 好歹也是个化学家,总比没有好。 但一到实验室,人傻了。 这项研究,卡洛琳不仅要构建一种科学仪器,还要使用鲜为人知的编程语言来编写仪器软件。 她形容道:“一切都是从0开始,但我知道前面有一条路,我必须到达。” 暑假结束时,她攻克了编程,建成了仪器,后来她将这个项目写成论文,拿下了哈佛的最佳高级论文。 回首往事,卡洛琳笑道:“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容易吓到你,但只要你每天都解决一些问题,时间推移,杂草清除,前路铺展。” 她还豪言:“从此之后,无论多复杂的仪器,我都毫无畏惧!” 从此,卡洛琳在学校里多了个名字——卡大胆。 她大胆到18岁就出柜了。 那个年代,何止恐同那么简单,严重点可以说是“前程尽毁”。 但卡洛琳毅然要忠于自己,并选择在伯克利大学读研,因为那里够自由。 1993年,卡洛琳读博,遇到同样大胆的导师MarkBednarski,团队开始合成聚糖类似物,研究细胞-病毒等相互作用。 可这就不仅是化学,还牵扯到生物医学了,咋办? 在网络还没普及的年代,卡洛琳和同事天天扫楼,找免疫学家支招,轮番给实验室打电话,获取生物学技术和建议。 路啊,就是这样走出来的。 然而,飞来横祸,第三年,导师Mark查出了结肠癌,离开了实验室。 按理说,他们就要换课题组了,卡洛琳无奈:“干到一半,老板跑了。” 但她,可是卡大胆啊...... 她想着Mark留下了科研资金,当年的伯克利就跟美国西部一样,学术自由,无法无天,要不咱们就硬着头皮把课题做完? 往后两年,她和实验室伙伴就在无导师情况下,一边继续研究,一边管理实验室,一边投科研论文,还要打电话和编辑扯皮。 “我们也不懂怎么做,船到桥头自然直。”最后,她们成功了。 更离谱的是,她的博导也在开挂。 查出结肠癌后,Mark干脆以医学生身份考入斯坦福,研发可以选择性杀死癌细胞的纳米粒子,后来更成为放射学助理教授。 癌魔狰狞,这大神用科研和他缠斗了整整14年,去世时年仅47岁。 掐指一算,他做卡洛琳博导时,也就33岁。 也是33岁,卡洛琳拿下了麦克阿瑟“天才奖”,后来她又斩获勒梅尔森-麻省理工学院奖。 是历史上,第一个获奖的女性。 当人们问起她的成功秘诀时,她回答道:“抓住机会。” 你敢想,她获诺奖的“生物正交化学”,是她“唠”出来的。 博士后,某天她吐槽道: “咱们研究这个糖科学也太无语了,与蛋白质和核酸不同,这糖也没有成像技术啊。” 那行,既然没有,咱们就开发一个! 卡洛琳极少讲起科研之苦,但她这一句话,便是所有科研者的写照: “论文上的一句话,就是我们的5年。” 一篇篇论文面世,卡洛琳名声鹊起,斯坦福邀请了她两次,都被拒绝。 她选择留在母校伯克利大学,当导师。 学生对卡洛琳的评价是: 胆大包天、心细如尘,你和她聊10分钟,就恨不得马上跟她一起搞项目。 JenniferPrescher,现在是加州大学的化学生物学家。 她回忆道,当时自己啥也不懂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面试,卡洛琳回了一句: “不懂就对了,懂了你还学啥!” 怕啥,我也是大胆走过来的。 卡洛琳还有一个逆天神技——把化学里最佶屈聱牙的概念简单化,唠出来。 她上电台讲自己研究抗癌: 这癌细胞就像是带有硬糖涂层的M&M's巧克力豆,这层糖就像化妆,骗咱们的免疫系统: “这没啥好看的,我很健康。” 她要做的,就是给癌细胞卸妆。 她给节目安利“生物正交化学”: “你别看网上都是些吓死人的资料,其实很简单的嘛~” “就是俩人(分子)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走动,摩肩接踵,突然之间,二人随机撞到对方,心花怒放、深深拥抱、完美搭配。” 而这,正是卡洛琳的愿望:超越化学的界限,增加化学的知名度。 “在我读书的年代,化学被束之高阁,有影响的教授觉得女性无法以有意义的方式作出贡献。” 在博后,人们甚至告诉她,你想找个好工作,就得找德高望重的教授去推荐。 但卡洛琳,偏不。 她创建自己的实验室,领导了超过250人的研究生; 她用科研成果创业,制造更高效、简易、平价的抗癌药物和疗法; 接下来,她还将继续带领团队攻克罕见遗传病、免疫肿瘤学等领域。 闲暇时,卡洛琳爱去酒吧喝两杯,看看乐队Live。 她依旧喜欢音乐,穿MJ的T恤,大厅里还挂着一把吉他。 热爱不死,科研不止,既酷且飒。 几年前,斯坦福又给她打电话:“现在众星齐集,我们搞了一个新研究所,联合化学、医学、工程多个专业。” 卡洛琳立即答应:“我要让我的学生在医学生态系统中获得经验!” 带出更多年轻有为的科学家,是卡洛琳最大的心愿。 “我明白,我的实验室所做的贡献,在人类历史长河中,不过沧海一粟。” 但我愿成为平台,让更多年轻人通过我为世界做点好事。。 但她愿成为火种,让更多女性科学家朝着自己无畏向前。 “这才是诺贝尔的意义。” 作为第8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,在采访中卡洛琳无比激动: “没错,我们只有8位,人数很少,但我坚信,这肯定是一条正确的道路。” 未来,我们将大步向前! 这一刻,母亲那句话如在耳边: “愿你永远独立,永远自由!” 冲吧!女孩们! 冲吧!卡洛琳! 图片丨网络 责任编辑丨蜜糖 编辑丨快乐小神仙 年度最拽诺奖得主刷爆全网:爸妈不给我学音乐,我就拿个诺贝尔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• 新闻资讯
• 活动频道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