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城交友 继续盘国庆档。 今天这部未必是许多人的第一选择。 并非阵容排面不够。 这么说吧。 对于现在影院主流受众,90后、00后还没走进电影院,就瞄一眼这四个大字。 可不得先“吓”跑一半——钢铁意志 Sir理解大家的“压力”。 甚至电影官宣进入国庆档后,普通影迷第一眼看中的都不是演员阵容: 刘烨、韩雪、林永健、张国强…… 而是题材。 这片名,这背景,这服装。 课本都讲过的东西谁不知道? 还真有。 Sir不是怀疑毒饭们的知识储备,然而,许多时代记忆在集体叙事下,多少带有符号化的“刻板印象”。 真正进入电影前,Sir觉得有必要做些补充。 “钢铁意志”四个字是很短。 因为它背后承载的,是一件件难以用文字概括的人和事。 一段曾经鲜活过的沉睡记忆。 01 电影背景的确不复杂。 以鞍山钢铁公司为原点,折射整个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萌芽。 对,就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提到的,建国初“一五计划”里的重点项目,鞍山钢铁公司。 咱们工人有力量? 别急,那是后话了。 初期的钢铁工业如果真要用一句话概括: 咱们工人有力……使不出。 各种被欺负。 鞍山地区的钢铁产业可以追溯到1916年,建国前的三十多年里,日本殖民者为了掠夺资源,侵略中国,在当地建立起了庞大的钢铁产业。 二战时期的钢铁产量一度达到日本全国产量的近三成。 换言之,鞍山,可能是中国最早一批工业城市之一,在建国前,就有着数量众多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储备。 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。 鞍山,是旧社会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家底之一。 可就这点家底,真想“变现”都不容易。 上来先被“前辈”欺负。 由于二战后期的破坏,在国民政府接管的那几年,鞍山地区的工业生产能力几乎趋近于零。 而在解放战争即将结束,败局已定的国民党政权还试图毁掉鞍山工业最后的家底,包括但不限于厂房、高炉,设备,工程技师…… 解放之后,依然还留下大量潜伏特务,到处搞破坏。 稳住厂子,还要被“没文化”欺负。 刘烨饰演的厂长赵铁池,可不是天生的钢铁人。 电影中,赵铁池本来是四野的战斗英雄,上级指定他来办铁厂,仅因为他是打进鞍山接收铁厂的第一批部队。 因此也意味着,电影既有战争元素,也有反特桥段。 接手厂子后,他的状态跟许多观众应该差不多。 天真了—— 原来搞钢铁,还真不比打山头容易。 一个细节。 选赵铁池的另一个原因,是他有过在黄崖洞兵工厂工作的经历。 作为当时军队中少数有过工业生产经验的战士。 面对重工业生产时,也是两眼一抹黑,经常闹笑话。 好笑,却也是现实。 赵连长到赵厂长。 旧中国到新中国。 一座废弃的锅炉,一位抓瞎的战士,正是当时处于时代转折点的许许多多普通人的缩影。 眼前这条没有路的“路”。 要走吗? 怎么走? 02 这条路的起点,其实还不是钢铁厂,而是兵工厂。 电影低调提到过: “黄崖洞兵工厂”。 这个位于太行山脉中部的“八路军的掌上明珠”,是我军抗战时期最重要的军工企业。 根据资料显示,抗战时期,它累积生产了手榴弹58万枚、迫击炮2500门、炮弹26万发、“八一式马步枪”上万支,有力保障了前线部队作战。 看起来还挺牛? 在当时,生产一枚手榴弹就需要1-2两生铁,生产一只地雷需3-5斤生铁。 打仗,除了打人命,更是打工业。 因为冶炼钢铁产能不够,那时八路军很多只能以缴获的弹壳、钢盔(对,士兵连钢盔都没法保证),扒来的铁轨来作为原材料,甚至依靠百姓支援的生活用具来补充。 很多时候士兵的弹药都装不满一弹夹。 剩下缺口只能拿人命去填。 而对应的是,据《鞍山志•鞍钢卷》记载:“1935年—1945年,昭和制钢所及满洲制铁会社鞍山工厂累计生产生铁905.6万吨、钢547.4万吨、钢材327.8万吨。” 仅这一个厂,几乎超过当时中国其他所有钢铁厂的产量。 如果这个钢铁厂当时在中国人手里,可以提高我军多少的战力,减少多少的流血牺牲…… 这还只是军用。 民用需求更是天文数字。 战争结束,无数被打烂的城市建筑,铁路交通亟待修复,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具,工农业生产工具…… 全都离不开钢铁。 这就是为什么1948年辽沈战役刚结束不到一个月,鞍钢的重建就提上了日程。 恢复生产,就是新中国最急迫要攻下的那个“山头”。 所以鞍钢重建的光荣事迹,哪怕现代人不熟悉,在当年 ,是足以写入共和国工业史的篇章。 1948年底开始筹备,仅仅半年,1949年6月27日,就修好了高炉,炼出了第一炉铁水。 对,当时共和国都还没建立,属于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就已经开始工作了。 而这其中涌现的劳动模范,感人事迹,数不胜数。 电影着重写了两个典型人物。 一个,老师父孟泰(林永健 饰)。 半辈子都在钢铁厂的老工人,对工厂的停产十分痛心。通过他搜集各种停工时期的废弃材料和工业零备件,极大地降低了修复钢铁厂高炉的成本。 而这些存储材料零备件的地方,就是后来著名的“孟泰仓库”,电影里真实地还原了这一幕。 演员林永健为了还原孟泰的形象,在剧组里每天都练习唐山话,只是为了让“孟泰长到了自己身上”。 另一个,年轻技术大拿,王崇伦(李沛恩 饰)。 十几岁进钢厂,从学徒工干起,潜心钻研技术,终于在重建后获得了发挥才能的机会。 之后多年帮助车间攻关、革新各种新技术,成为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技术工人的代表。 尤其是电影中展现的,他为抗美援朝生产飞机副油箱拉杆的工作付出的努力。 是的。 中国的钢铁工业重建之后的第一次大考,就是近在眼前的抗美援朝。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。 抗美援朝战争中,志愿军的顽强战斗意志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。 邱少云,黄继光…… 但在真实的战场上,除了战斗意志,更需要的是物质保障。 从苏联进口的大量武器弹药,来自全社会的民用物资支援,来自整个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供给,让志愿军成为当时装备最好、后勤最足的中国军队。 这才能跟当时世界最强的美国打得五五开。 这其中,虽然初生的中国钢铁工业还不足以承担战争的全部消耗,但也在发挥着自己的能力。 举个例子。 众所周知,志愿军土木作业天下无双,在缺乏制空权和充足火力的初期,靠着土木工事,挡住了敌人无数的炮弹倾泻。 而其中一个关键工具,军镐,就是彼时钢厂的得意产品。 靠着“旋转串铸法”的发明,仅到1951年底,鞍钢就拿出了36万把军镐,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前线。 这部电影,就是对当时在一线生产,拼命钻研技术提高产能的工人们的一次呈现。 电影里有一个设计。 本片虚构的人物,钢厂厂长赵铁池,在后边为新中国生产了一枚金属国徽,挂在了天安门城楼。 真实的历史上。 第一枚金属国徽,是由同样在东北的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,那是1951年。 这里对应的情节就是,这些从鞍钢走出去的钢铁人。 开始把工业的火种,一步步带向更远的地方。 再回望电影的内容。 因此,与其说《钢铁意志》只是在讲重建鞍钢的故事。 不如说,它借着鞍钢,借着赵铁池,致敬的是整个初生的新中国钢铁工业。 更是被每个国人细心呵护着的希望。 03 最后,还是回到片名。 钢铁的故事基本结束。 Sir想说,这部电影真正的重点,其实是后边两个字。 意志。 是咬牙坚持,矢志不渝,发奋图强的那种? 不。 那段历史真正的底色,绝非宏大的。 而是人,具体来说。 赵铁池。 他身上,藏着一个大时代转型的隐喻。 作为一名战斗英雄,他被临时委任为钢厂厂长时,是困惑、是不耐烦。 打了一辈子,在大部队入关作战,战友们都南下、渡江,扫清国名党反动派去的时候。 自己却被按在了鞍山,要主持钢厂的重建。 换谁都不甘心。 所以注意他一上来的工作方式。 是带着大家喊口号,是立军令状,是对科学知识嗤之以鼻。 当着钢厂厂长,却连化学式都不认识,只会天天请示上级,想回部队。 然而大背景在面前摆着。 全国解放,百废待兴,军事作战逐步让位工业生产。 所以所谓的“钢铁意志”,体现在具体的人身上。 不是无坚不摧。 恰恰是更残酷更艰难的—— 破与立。 电影里有过一个桥段: 赵厂长的领导不知如何激发起此人的干劲,毕竟他眼里全是打仗。 此时韩雪饰演的工程师孙雪飞一语惊醒领导。 她说: 你得让他看见“山头”在哪。 什么意思? 这是战争带给他的惯性: 打掉敌人是说一不二的任务,所以需要一个个“山头”,当做心里的“盼头”。 然而。 干掉自己这件事,却是一辈子的修炼。 尽管绕了许多弯路。 最后,赵铁池终于看见那个“山头”——他自己。 于是开始钻研技术,开始常驻一线,开始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熬夜。 到后边,他甚至为新技术而骄傲,为自己钢铁人的身份自豪,带着自己的知识走向全国支援地方…… 电影为此还设计了三个时间点,写他的一步步转变。 1948,1951,1953。 这是过渡时期的节点,标志中国开始从战争时期,过渡到建设时期,时代的弄潮儿,要从军人,逐渐变成工人。 对于中国这个数千年农业社会历史的国家,1953(一五计划开始的时间),是我们第一次作出主动向工业社会迈进的决定。 每一次革新都会激起动荡。 而将动荡化为成果,将成果铸成意志,是靠着无数颤抖过的双手。 他们奋进、专注、坚韧。 他们也怀疑、迷茫、牺牲。 像Sir最开始说的,当下部分观众的确会难以理解那部分往事。 毕竟如今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厉害到产量领先全世界,我们成为世界工厂,制造业第一大国…… 但。 如果说今天的我们,和曾经的他们之间,真的隔着什么。 大概只是一次回头。 回顾当初的筚路蓝缕,是铭记,亦是展望。 所有崇高意志的归宿,总是绵延未知的远方,是躯体深处,隐秘的自己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• 新闻资讯
• 活动频道
更多